有一首歌唱到: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长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着亿万炎黄子孙。可是,你知道长江流域上游和黄河流域中上游有多少天然林在护卫江河安澜,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吗?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和精华,是自然界群落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ECO。我国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不仅护卫江河安澜,更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石。可是,你能用数据准确阐释我国天保工程乃至全国天然林的生态价值吗?
蒋有绪在今年2月出版的《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监测区划和布局研究》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的出版满足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的迫切需求,使精准量化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相关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了从定性评估转为可以用数字说话的定量评估,从零散的、片面的、局部的评估转为全面的、系统的、标准化的评估,从短期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临时性阶段性调查评估转为全要素、全指标的长期连续定位规范的监测和评估。
我国现有天然林29.66亿亩,天然林蓄积量136.7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64%、80%,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中处于无法替代的主体地位。天保工程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17个省(区、市)真正开始启动。天保工程的实施,是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历史性标志。2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5000多亿元,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到严格管护,工程区完成公益林建设3亿亩、后备森林资源培育1651万亩、森林抚育2.73亿亩。科学评估天然林生态价值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蒋有绪表示,我国天然林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结构较为复杂、功能强大,要对全国天保工程生态功能进行精准监测和科学评估难度非常大。他之所以对《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监测区划和布局研究》满怀期待,是因为他对这本书的主编王兵充满信心。
王兵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典型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估国家创新联盟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产品监测评估及绿色核算”系列丛书主编,他的团队一直致力我国ECO服务功能、ECO服务价值实现路径等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蒋有绪表示,王兵提出和设计的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在全国、省域、保护区等多个尺度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基于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通过建立天保工程区生态效益监测站,形成布局合理、建设标准、监测规范、协调高效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网络是开展生态功能监测最科学有效的手段。
在《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监测区划和布局研究》中,研究团队根据影响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有关驱动力的内在联系和结构,科学构建了包含森林植被、环境、气候等自然要素和工程政策管理要素在内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研究的空间数据库,并利用地统计学、叠置分析等空间分层异质性抽样技术,进行了生态功能监测分区。在此基础上,又依据分区结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有重点林区优先的相关原则,科学布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满足了大尺度空间格局、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植被物候等专项监测需求。
科学区划与合理地布局相辅相成,是应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进行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前提。
王兵表示,在研究中,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尤其重要,而科学规划、合理地布局的监测网络正是研究天然林生态学特征、监测天然林ECO动态变化、评估天然林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具体作用有三点:
一是满足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的迫切需要。天保工程实施到底取得了哪些生态成效,如何巩固并提升ECO的生态功能,未来还能够发挥多大的生态效益?这样一些问题必须用数据说话,向人民报账。随着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的建设,科学家能够最终靠森林生态连清技术做出科学评估。
二是适应“互联网+天保工程”的大数据时代需要。建设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能够得到更多的天然林保护修复监测数据,结合物联网技术、云环境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平台与后台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天保工程”的实时数据传递云存储,以弥补原始积累较少的本底数据。
三是整合野外监测平台和专项资源的客观需要。整合野外监测平台和专项资源,能轻松实现相关研究的跨区域合作,形成具有明确工程指向性的联合观测研究平台,破解当前限制天然林保护整体格局和规律研究的突破、创新和发展问题,解决更大尺度区域性综合科学问题,产出具有更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王兵以黄河流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评估为例介绍,研究团队将黄河流域中上游天然林保护修复覆盖区域划分为20个生态功能监测区,监测网络由35个站点构成。监测结果为,天保工程实施期间,各项ECO服务功能排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涵养水源功能、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保育土壤功能、固碳释氧功能、林木养分固持功能。其中,工程二期的生态效益较试点期提高50%。
王兵表示,当前这一些数据以及将来更精准的评估数据,可以为黄河流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不仅是为国土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保障的重要平台,更将为我国开展生态补偿、生态审计,绿色GDP核算以及国家外交和国际履约提供数据支撑。
有效监测天然林资源动态变化。要持续、及时、精准地了解天然林ECO的变化,必须依靠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网络;要系统全面掌握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区内天然林ECO的动态变化,必须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
科学核算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专项生态功能监测网络积累及提供的大量数据和准确可靠的参数不但可以用于生态效益评估,而且能够适用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能够更加深人地了解天然林ECO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发现天然林ECO的相关理论,为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服务林业“三增长”的发展战略目标。天然林具有强大的ECO服务功能,是森林ECO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天然林保护修复持续恢复和改善天然林ECO是提高全国森林面积、覆盖率、蓄积量以及ECO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专项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有助于天然林ECO服务功能的提升,也是林业发展对天然林保护修复建设的必然要求。
完善我国森林ECO定位观测研究网络体系。我国森林ECO定位观测研究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在省(区、市)尺度上也初具规模,但在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尺度上依然是空白。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站的布局和建设将填补这一空白,使我国森林ECO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涵盖尺度更宽、层次更清晰、体系更完善。
解决林业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平台。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网络可以为森林碳汇、森林ECO健康、近自然森林经营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多尺度、跨区域、跨学科、多纬度的研究平台。同时,也为相关研究人员交流合作、共享数据、联合攻关提供了创新平台。
支撑生态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森林ECO定位观测研究能轻松实现对全国主要森林ECO和环境状况长期、综合的观测和研究,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实施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吴兆喆 宋露露)
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局办公室 局信息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bm370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