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爆发,打乱整个中国经济运行的节奏,制造业产业供需两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服装、家纺、皮革等缝制机械行业的下游产业生产,也面临着生产规模下降、内外市场需求下降,投资规模大幅萎缩,经济效益不乐观等严峻的挑战。据中纺联数据统计,一季度,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5%,其中服装同比下降19.7%;人均衣着支出369元,同比下降17.8%;1-4月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降10%,且对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出口为全线下滑。
如何逆境求生,服装、鞋帽、家纺等企业纷纷开启“补课”和“预习”两种自救模式。一方面,补齐社交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线上零售场景,加大企业品牌热度,构建企业私域流量;另一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数字化水平,推动设备智能化的更迭,以此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疫情加速了服装企业经营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其最大特点便是:“线下复工,线上销售”,这慢慢的变成了应对疫情企业经营的主流模式之一。从2月份开始,雅戈尔开始将线%,而一季度整体业绩已经恢复到同期的80%。雅戈尔集团董事运营总经理徐鹏表示,疫情加速了服装企业的变革,倒逼公司进行营销自救。雅戈尔开始通过钉钉实现组织、沟通、业务在线亿元。
面临疫情下线下人流稀少,门可罗雀的窘境,以及门店停业、巨额成本支出的挑战,红蜻蜓迅速让5000名导购转型线上,积极自救,纷纷开启直播“大戏”。据了解,疫情期间,红蜻蜓借助此前合作构建的中台,通过手淘+钉钉快速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离店销售额日均增长率约30%。红蜻蜓董事长钱金波亲自上阵带货,“如果没有提前推进新零售,进行数智化转型,我们的反应将不会如此迅速”。目前,在红蜻蜓4000多家门店当中,已经有1000多家自营联营门店通过直播形式实现卖货。在钱金波看来,门店直播卖货锻炼了导购员“陆军”、“空军”的能力,未来会把门店直播、离店销售作为一种主要能力来打造。
耳熟能详的波司登也不甘落后,疫情中,“波司登3亿羽绒服驰援抗疫一线”公益活动在面临人员、物流调配、交通管控等多重困难之下,其物流网络和分仓仍能快速响应,背后正是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能力彰显。也得益于很早便开始了数智化转型探索。而通过离店销售,线上交易等方式,波司登销售额也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
经历“疫情”的催化,家纺企业也将消费流量迅速向线上聚拢,企业将销售开启“云端”模式。如罗莱在西瓜视频首播成功,斩获了新渠道红利,以此来实现逆势增长。罗莱总裁办总经理刘阿梅介绍,罗莱自主研发的“好享购”小程序,在疫情期间提前上架。专为线下加盟商量身定做的小程序,能够打破线上线下之间的壁垒,使“一对多”的信息传递变成“多对多”。在增加用户粘性方面获得收效。
作为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组成,智能化生产的赋能使得服装、鞋帽等缝机下游企业在此次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变得更精准高效。
际华三五零二已经把智能化缝制设备应用于防护服生产。自动化送料机器人,最新引进的智能裁床和自动铺布机、全自动包装密封设备、自动化传输线等应用,全面高效地提升产能。际华三五零二设备部长刘旭明介绍,“在我们10万件级防护服及口罩洁净车间,以生产智能化、数字化为显著的特点,并通过信息化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可即时在云端了解整个车间生产情况,实现一针一线一台设备的远程监控、管理。”
此外,为工信部指定防护服生产的依文集团,可以迅速转产防疫物资生产,得益于其集合智造平台发挥巨大产能优势,最重要的包含自动化、智能化缝制设备的有效应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表示,通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设备的集成应用,依文集团已经从一家传统服装企业变身为产业聚合服务平台,在集合订单柔性生产、集合需求柔性供应后,企业整合了上下游476家优质产能的工厂,通过集合订单、集合设计、集合生产、集合供应,让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价值,都能够因此受益。
疫情打乱了众多企业的经营计划,但也使得产品、品牌、渠道、客户的真实需求思维发生明显的变化,加速了服装、鞋帽等企业线上线下打通。在迅速恢复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早已布局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显然游刃有余,甚至有些企业借机把线下业务线上化,反而带来了一定增长。反观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业务线上化进度比较缓慢的企业则明显受到更严重冲击。
此次疫情,倒逼了很多企业转型,在危中寻机,将部分线下生产生活、消费场景、零售渠道才得以快速向云端转移,逆势突围找到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等拓展的出口,努力创新求变,发展出新的运营模式。可以说,疫情改变了消费习惯、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企业商业模式,也将加速改变了下游企业的生存方式,这些变化,值得缝制机械行业认真思考并加以应对。